農村用戶澆筑地面為何容易"起砂"?
“起砂”:也就是面層混凝土結構不致密、強度較低、表面經搓擦后沙或泥粉從混凝土中脫離出來。農村用戶澆筑地面混凝土"起砂"的原因,主要是選用水泥材料本身和施工方面綜合因素造成的。
一 水泥方面
水泥是混凝土的膠凝材料,是混凝土強度的產生者。水泥質量的好壞,當然可以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質量,但水泥質量與混凝土"起砂"并沒有必然聯系。質量不合格的水泥不一定就出現"起砂",而質量合格的水泥不一定就不"起砂"。不能以"起砂"與否來判斷水泥本身質量的好壞。
一般水泥強度愈高,水泥中的混合材摻量相對較少。32.5級水泥較42.5級中混合材摻量高,大廠和品牌較好的水泥,混合材摻量相對較低。而混合材摻量越高、混合材性能越差、需水量越大、早期強度越低的水泥,"起砂"現象越容易發(fā)生。
目前,32.5級水泥是復合水泥,國家標準中允許的混合材摻量可高達50%。而過去是15%,現在的復合水泥中混合材摻量過高,是混凝土起砂的重要原因。雖然復合水泥中混合材摻量過高是混凝土起砂的重要原因,但生產廠家沒有過錯或過失。水泥是一種符合性質量,符合國家標準就叫合格,就叫質量沒有問題,不符合國家標準就叫質量有問題。
二 施工方面
1、混凝土設計強度與實際強度存在偏差
混凝土強度愈高愈不容易"起砂"。一般澆筑低強度等級(C20以下)的水平面混凝土,"起粉、起砂"現象容易發(fā)生。影響混凝土強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灰比,也就是水泥配比用量。農村施工由于存在配比不準確、沙和水量不控制、沙石中的含泥量(有些是機制沙)不考慮等因素。因此,混凝土強度沒有保證。
有些工地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在6包以下。雖然,混凝土強度有時也能達到C10或C15,滿足了路面硬化要求,但由于混凝土中水泥量過少,水量過大,結構不致密,"起砂"不可避免。沙量大,做活容易,平整度容易控制。但沙多增大了用水量和混凝土中的毛細孔數量,分散了水泥水化產物的膠結機會,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強度。
一般澆筑C20混凝土時,混凝土灰沙比不宜超過1比2。有些用戶達到了1比3以上。只要沙率合理的話,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到了6-7包時,"起砂"現象不會很嚴重,達到7包以上時則一般不會出現"起砂"。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是否足夠,可以從混凝土顏色來判斷,一般混凝土顏色呈現正常的灰青色,表面看有釉色,則說明水泥用量正常。反之發(fā)白,則說明水泥用量不足。水泥配比是否合理是混凝土"起砂"與否的關鍵所在。水泥用量多則提高了產生強度的組分,也就提高了混凝土的膠結能力和致密性。
例一個算數式:假設一批水泥強度為30兆帕,毎方混凝土水泥用量為8包,另一批水泥強度為38兆帕,毎方混凝土水泥用量為6包,30×8=240兆帕;38×6=228兆帕,前者不合格的水泥比后者優(yōu)質水泥配出的混凝土強度可能還要偏高。
水泥是起膠結和包裹作用的,水泥用量過少,則沙和石子的表面水泥漿包裹不了,水泥顆粒沒有連起來,水泥的水化產物也沒有連在一起,混凝土強度從何而來。
2、施工工藝
混凝土拌制越均勻、不離析、勻質性越好,浮漿層越少,"起砂"現象越不容易發(fā)生?;炷涟柚朴桑涠扔?,愈不容易"起砂"。有些泥工老師施工時,沙和水量非常大,沒有使用振搗設備將混凝土振實,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和氣泡沒有排出?;炷撩谒㈦x析,水泥和沙石界面被水分子包圍,削弱了水泥的膠結能力,而且光面不精細,或者沒有二次光面,面層的氣泡或毛細孔得不到關閉,面層沙漿中的泥粉過多,沉到下部的水泥漿沒有充分拉出來,疏松的面層與空氣中的水分、二氧化碳接觸,也加劇了表面混凝土的"碳化",這樣面層混凝土強度大大降低,從而出現"起砂"。
3、養(yǎng)護
混凝土在沒有發(fā)展到足夠強度時,過早雨淋、澆水造成面層混凝土濕脹而"起皮、起砂"。 養(yǎng)護過程中,如果沒有保濕養(yǎng)護、甚至脫水,也會造成混凝土強度損失而"起砂"。農村家門口的路面或房里地面,沒有條件封道養(yǎng)護,若強度不足時過早走動或通行,面層混凝土因被破壞而"起砂"也是比較常見的。
(上述分析意見僅供參考 紅獅控股集團售后技術服務中心)